close

沒想到我會成為以電影來抒發情緒的人。
沒有了電視,一個人的生活變成繞著小說和電影打轉著。
對不起喔郁婷寶兒,先偷看了。
昨天還信誓旦旦的說一起去看吧,但是心情壞到讓我發現「能夠看」的時候,就迫不及待的點選閱讀了。


(摘自誠品)

The Reader是一本有關戰後德國的性、愛、閱讀和恥辱的小說。15歲的少男和年長許多的女人相戀,然而她竟與奧許維玆集中營的罪行相關!Schlink避免過度花俏的風格,以其乾淨簡練的敘述,面對摯愛的人──無論是父母、祖輩甚或愛人──曾犯下過錯的歷史,試圖打破德國戰前和戰後之間的代溝,以及犯罪與無辜、語言和沈默之間的鴻溝。



整部電影的畫面很流暢,有種一直被拖進畫面的感覺。前半部幾乎都著重在他們兩人的幽會,充滿著情慾的氛圍。但是除了肉體上的糾纏外(笑)與泡澡外,Hanna總是要Michael唸書給她聽,就如同台灣的電影翻譯所要詮釋的「我願意為你朗讀」。

直到某天,Hanna消失了。

再見面的那刻,是Michael參加法庭審判時的旁聽,卻發現Hanna成了迫害猶太人的被告之ㄧ。並且發現Hanna有意隱瞞部份明明是利於自己的證據,Michael知道,卻依舊沒有說出口。在這部份,也許是因為作者自身是具有法學背景的學者,因此法律、罪以及懲罰之間的關係,琢磨了些在其中。

但是最後,Michael依舊沒有說出口,Hanna被判終身監禁。

Michael則活在和這段歷史有關,卻不知道該不該為Hanna出頭的糾葛中。如同電影中Michael的同學說的:「每個人明明都經過當時的那段納粹時刻,看到了卻都沒有人試圖去阻止。最後到了審判階段,就將幾個人推向前線代表所有的旁觀者受到懲罰。」

而Hanna更是挑起其他人的所有卸責,一個人默默地接受所有的結果...。


我很喜歡接下來的劇情,Michael決定用錄音機錄下自己朗讀的聲音給Hanna聽。他不斷不斷的朗讀,然後寄到監獄給她。而Hanna也靠自己的力量開始學習文字。甚至到最後她可以用簡單的單字寫信給Michael

那瞬間我很感動,一方面是那不斷不斷朗讀的心意,一方面則是Hanna對於文字如獲至寶的渴望。畫面不斷的穿插跳躍,將時間的飛逝傳遞的相當清晰。

最後她提前出獄,他去接她。卻因為自身的罪惡(和屠殺猶太人的罪犯曾經有過一段關係過)再次將Hanna推的遠遠的。最後,Hanna將Michael寄的所有書本疊在一起,站上書本上,離開了人世...

Michael最後還是誠實坦率的面對了一切,他帶著他的女兒來到Hanna的墓前,開始傾訴這一切的一切...

其實看完整篇故事後有點不太懂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,尤其是在「Hanna與納粹屠殺猶太人」之間的關係,讓我實在摸不著邊際。最後,透過網路上的搜尋後,得到以下的資訊:

(from閱讀花園:讀書會部落格:短評《我願意為你朗讀》http://blog.yam.com/readclub/article/16759453 一文中)

書中將韓娜的背叛和遺棄比擬為和德軍迫害猶太人相類似的罪行。

我不是很了解,所以不得不贊同該文作者所表示的:似乎有點太過牽強了。

就我來說,反倒是在愛情的心意部份,較有所感觸。


我喜歡這份心意:終身「願意」為你__的心情。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myself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