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應台的香港筆記@沙灣徑25號

《基本書目》

作者:龍應台
出版社:天地
出版日期:2007年10月19日
語言:繁體中文

《內容簡介》

她不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,
幾乎每篇文章都是針對香港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。
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……

《心得》

這本書喚起了我對於香港(不僅香港,似乎周圍的國家都如此)的認識實在幾盡到無知,
所以讀起來有點辛苦。
如同龍應台於書中所寫的一般「台灣人對香港人無知,香港人對臺灣人無知」,
香港在我的回憶中,我細細回想,似乎只有迪士尼樂園、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、然後,港星、黑道,沒了。
無知的極限。
噢!我忘了,還有逛街天堂。

似乎雙方都一樣,都在為自己於地球村的定位而在憂慮。
香港人說,雖然已經回歸大陸了,但是在和別人介紹自己從哪來時,就是說不出口是中國人,總要加上個「香港來的中國人」才感到心安。
我想了想自己歷次出國的經驗,是的,我總是說我是來自台灣,
縱使有對方不知,我還是會細細的跟他們解釋,
台灣是中國大陸旁邊的一個小島,以前曾被稱作「福爾摩沙」過。

但是現在很有趣的是,一提起台灣,外國人會對你豎大拇指,
然後翻出他的筆電對你說:「made in Taiwan」。

我也一樣。
我不曾說向外國人介紹自己是中國人。那是一種奇妙的族群認同。
我的祖先,我的血,沒錯,是來自中國大陸的,但是台灣終究和大陸是有些許不同的。

文化的基底上,我們掺有中華文化,但是傳統的閩南、客家、原住民文化,讓台灣文化更加多元與豐富。
更或許在民主的環境下,外來文化的進入與融合,更讓我們有蓬勃發展的元素。
如同之前在芬蘭一書說過的,這是台灣的優勢與難能可貴!

原來,香港在某些部分上,和我們一樣。
它們也是在外來族群的遷移中,英國的、自身傳統的和大陸的,
巧妙的融合讓它們與眾不同。

另外一個我有興趣的議題就是文章「為什麼燈泡不亮─我看香港的『國際化』」。
台灣這幾年總是在吵著要國際化,然後很有趣的是,結論是我們要從小學開始學英文。
甚至有人說要將英語提為官方語言,這讓我感到更有趣。
我認為龍應台女士說的沒錯,「是深邃的思考和創造力造就了語言的強勢,不是語言帶來了深邃的思想和創造力。」
不懂語言後的深厚文化,僅在乎語言的流利與否,是本末倒置的。

所以,在我而言,語言該是工具,是個讓你了解另一個文化的鑰匙,但不代表你就能成為該國人民。
我們應該思考的是,國際化是「擁有瞻視全世界的公民意識」,而非僅僅只是學習英語罷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myself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