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余秋雨─中華文化:從北大到台大

「人類史上一切有價值的靈魂都是可以互相對話的,他們都會像飛天一樣自由翱翔。」(余秋雨─中華文化:從北大到台大, p.36)

對於這句的描述我一心嚮往,也像是我對於每本書籍的態度般。每個文字每篇章節每本書,都是作者靈魂的焠鍊,一生的智慧精華。

而真正有價值的那些靈魂,不管經過多少歲月時空的隔閡,都能夠自由遨翔在每個人的心中,帶來一樣真誠的感動。

最愛的文言文,無論是忠實呈現理念的唐代古文、華麗的唐詩、纖柔或是壯闊的宋詞,又或是奔放灑脫的元曲,總是能夠觸及內心的感動,重新來趟時空之旅。

每每讀到好文章,我都會不禁感激起上蒼,謝謝祂讓我讀到這樣好的文章,謝謝祂讓我成為悠長中華文化的一份子。

「生命困境的積極成果是產生新的哲思和生態,而消極成果則是結束生命本身。」(p.67)

「資訊上的低碳生活讓我過得很好,知識上的減肥瘦身並沒有使我陷入愚昧」(p.69)

「我的態度是拜山、祭山、樂山、品山,然後出山。」(p.86)

對於山,我們總是帶著敬畏,卻又想要征服的心情去面對,但是人定勝天本不該被推崇,與自然萬物合諧生存才該是原道。

 


 

想起新文化苦旅的第一章,那美麗的八個字清晰的印在頁中,包含了整個宇宙。

「奔月、追日、補天、填海」,如此廣闊的意向被這簡單的八個字描繪出來,每複頌一次,就覺得心胸又開朗了一次。

這八個字中,我最愛的是「填海」,

我不追求「人定勝天」那樣過度自負,我選擇「有志者事竟成」那稍稍偏離悲劇的積極面向。

《山海經.北山經》
發鳩之山,其上多柘木。有鳥焉,其狀如烏,文首、白喙、赤足,名曰精衛,其鳴自詨。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,女娃游于東海,溺而不返,故為精衛,常銜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東海。

不過整體而言,我還是比較喜歡道家思想,順從自然,不做刻意,不矯飾,畢竟,「當人類刻意去追求美、善的時候,最大的問題就是變得不自然了。美和善都是自然的,一旦脫離自然,哪怕是脫離一點,就開始滋生醜和惡了。」(p.165)

所以老子才說,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

正如p.166頁對於「大道廢,有仁義。智慧出,有大偽。六親不和,有孝慈。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」的解釋一樣:

「人們講仁義的前提是大道不存,否則仁義就是毫無意義;當智慧過度時,就有虛假和欺騙;當家庭不和時,才有孝慈;當國家昏亂時,才有忠臣的概念。」

所以,講多了,反而走向反面。過於宣揚的,不是自然之道。

但道家也並非總是這樣的無為,在《老子.第六三章》中,其實可以察覺到,對於做人處事方面,道家也給予很多建議,從小處著眼,不輕易許承諾等。有點《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》那本書中,「積極的怕麻煩者」的意圖存在著。當事情還是小事時,趕緊處理,因為小事發生時,尚處容易解決,切莫等問題變大後再去處理(消極的怕麻煩者的作為,將事務擱在一旁,不敢面對麻煩);又或是知己知彼,不輕易許承諾,了解事物的本質,衡量自身的能力,再去決定是否給予承諾,若是尚在自己能力中能夠解決的事務,許下承諾後去實現,當然能夠輕鬆面對。

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。圖難于其易,為大于其細。天下難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細,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,是以聖人猶難之。故終無難。

《釋文》

不刻意、不生事、安於恬淡。將小看作大,大看作小,對仇人報之以德。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,大事要從小處著眼,因為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之處開始,而大事也都是從小處發起。因此聖人不會等問題變大後才去處理它,因此總能成大事。輕易許下諾言的人一定很難守信用,把事情看得很容易,就會常常遭遇困難。所以聖人不會看輕任何事,做事嚴謹仔細,然後就不會有困難的事發生了。

(資料來源:教育部成語典http://dict.moe.gov.tw/chengyu/pho/fya/fya01081.htm)

 

雖然說我覺得「報怨以德」對現在的我來說很難辦到,能夠做到以直報怨大概就是我的極限了。

不過正也是因為如此難能達到,所以才說是「聖人的作為」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myselfi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